■ 기타/기 타

겸당문고(謙堂文稿)

야촌(1) 2011. 5. 10. 13:32

瑞洲記

瑞洲,余自號也。作此號之由何? 爲常念故鄕之故也。余之故鄕爲慶州陽南環西里,然則瑞洲與環西有何聯關乎 此乃環西古稱中瑞,近代改稱環西之故也。傳之古時有一士看此里之形貌似環,於是乎以環冠之,留至今矣。余環西人,然余之祖先本是慶州陽南瑞洞人也。瑞洞古稱瑞里,後改稱今名矣。瑞洞於余爲松梓之鄕,余之曾王考松亭府君定居環西里,因家焉,余家遂爲環西人也。余以瑞洲爲號其意何在。此爲想念關山,而不忘祖先之德也。有枝者必有根, 有末者必有本。本指何者也 乃祖先之根本之地也。余之貫鄕慶州爲余之根本之地也,無論旅居何處,余仍爲慶州人也。瑞有慶事之意,洲有州之意也,瑞洲與慶州其意相若,是以余作此號,表飮水思源之志。作瑞洲記,聊以答人問,是以爲之記。

 

龍汀記

何謂龍汀 乃余自號也。客問曰,作此號之由何 緣余去年初春徙居龍山區山泉洞也。龍山山水奇勝, 自古以景勝著稱,文人墨客多愛之,此區亦是風水寶地也,古昔漢江有多名,經龍山處古稱龍山江,又稱龍湖。近山泉洞有一洞名靑巖,古南湖讀書堂遺址之地焉。龍何物也 乃靈物,變化之象也。周易乾卦,初九曰 “潛龍勿用”, 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 : 樂則行之, 憂則違之 : 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乾卦,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和。易曰: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君德也。”

 

龍飛之前潛遯弗揚,此猶人未成名之時應隱德而居也。以此觀之,潛龍不能飛,隱者不揚名。然人生斯世不必爲隱者自居,余非隱者也。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 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妙哉此言也! 賢者隨時而居,隨機而作,進退隱現,因時而定。賢者知此時機者也,余以龍德爲標榜,以此故也。汀者何謂也 河濱之稱也。龍汀乃龍山江濱之意也。余居龍山之江濱,自古以來以龍汀爲號者何止我一人哉 然余愛此號,是以龍汀自稱,聊作龍汀記,以答客問,是以爲之記。

 

花水堂記

花水堂者,吾家花樹堂名也。堂在何處 堂在慶州市陽南面新西里日端山之傍吾先祖墳墓之東側也。吾家陽南瑞洞入鄕祖諱仲孫公及之諸先祖墓在焉。原來花水堂是墳庵,去瑞洞不遠,余小時堂依然在焉,今者堂廢焉,甚戀惜之,只今堂舊址依然可見矣。無堂宇而作堂記何由乎 此乃懷往昔吾家之興盛而歎今日吾家之零替也。然則花水者緣何而命者耶 余不知命此堂之緣起。以余觀之,花水者風花雪月山水雲雨之意也,亦是花欄水榭之意也。蓋植四時花卉於日端山,觀四時水瀾於瑞溪之意與 吾家自竹隱公落南以來,世居慶州,自仲孫公以來世居陽南之瑞洞,遂爲瑞洞人。吾竹隱公看到時勢之不正,無意仕宦,以詩書琴酒自樂,不問政事,以保天眞。此是吾家之風也。讀書察理,以保門戶,亦是士人本分之事也。仕宦與否,不能豫占,然而讀聖賢書, 談倫修德,爲士人者何嘗不可乎 樂風花山水,不在爲閑漫人,而在於陶養吾性靈,以保秉彛也。花水堂者吾家之寒泉精舍也,雖然, 今者無其堂宇,作花水堂記察吾家之隆替,亦期後日爲後孫者同心協力,重建花水堂也。感泣吾家之零替不興,以自警爲後承者之不肖焉,是以爲之記。

 

遠峯記

遠峯,余自號也。以遠峯爲號緣何也 余之故鄕爲慶州市陽南面環西里遠山村也。余曾王考松亭府君由慶州市陽南面瑞洞徙家遠山村遂爲遠山人。然則遠山何意也 王陽明蔽月山房詩曰:“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活。”其取此詩之意與 余生在此,長在此,遠山村爲余故鄕也。余之曾王考及王考府君兩位墳墓在焉。環西里以遠山、箭坊、松亭三個村爲里。村雖無山水自然勝景處,於余其感懷自別,昔少時與親友採山釣水,及長離家在外讀書,其懷念之情愈沿愈甚矣。人而誰無有思親思鄕之心乎 一介微物猶然,況爲人子乎。

 

然則遠之意何也 曾子曰: “愼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伍子胥曰:“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諸葛亮誡子書云,“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遠之意甚廣而淵哉!

 

余雖不樂覇者之術,然而爲大丈夫者無遠大之志無以成盛德大業之功也。君子當期以三不朽之事傳於久遠。斯道之衰微不振之秋,以斯文自任亦難事矣。余雖不敏,窮硏斯文,發揚之,以爲眞君子爲鵠的矣。要之,遠字之意曾子之言盡之而無餘憾矣。余願以曾子之言爲警策之資,是以以遠峯爲自號,聊作遠峯記,是以爲之記。

 

謙堂記

謙堂, 余自號也。 余性喜稱道人號, 以爲尊敬。辛巳年, 余游庠學時, 以謙堂爲號, 意在鞭策余自滿躁急之性。時或同窓, 問余於作此號之所由來。余不暇一一答問, 故數歲而不答也。其後同窓相傳稱呼, 余以爲自號。至此皆呼我謙堂, 不呼余名。謙, 君子之德也, 余何敢自詡有德之君子哉 然余不得不申明此號之由來, 故作此謙堂記, 以答諸問。然則謙何意也 謙, 虛心,不自滿,不自高自大之意也。 《周易》謙卦, 象曰, “謙謙君子”, 卑以自牧也。 《玉篇》曰, 謙, 遜讓也。 《說文解字》曰, 謙, 敬也。 《尙書》「大禹謨」曰, 滿招損, 謙受益。 旨哉謙之意也! 余自小素性卞急不重, 故常被父親敎誨曰, 爲人子者當敬人, 如不若人, 不墜家聲, 不招人責, 是爲孝之始。 又曰, 恒處於下, 以圖處於人上, 此乃處世之術也。 若人有成見, 卽不能虛受人之見; 若人有自滿之心, 不能成己願。 不但不能成功, 且招來物議也。 然謙以受益, 以此敬人理己, 不亦善乎! 惟謙以律己處身, 待人接物, 庶幾無後悔矣。 謙有敬之意也。 誠, 聖人之事也; 敬, 賢人之事也。 況若余魯鈍下根者, 敢不謙乎

 

 然則謙虛與謙遜爲何 俗話曰, 謙虛乃萬物之美德也。諺語曰, 謙遜乃藏於土中甛美之根, 一切崇高之美德, 由此發芽滋長; 謙虛使人心胸開闊, 容納一切之事物。《周易》「繫辭上傳」曰, 德言盛, 禮言恭, 謙也者, 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謙有恭之意, 亦有虛之意焉。恭, 謙遜有禮之貌也, 外面之節度也。虛, 不自滿之心也, 內面之德性也。然則謙者何也 謙, 通貫內外本末之道也。以余觀之, 謙乃十全之美德也。余不佞雖不敏何不從事自謙哉? 從事於此, 以成爲彬彬君子不亦宜哉 以謙謹愼, 折節下士, 不亦有德君子乎 余雖魯莽愚鈍之人, 願承父親之敎, 而佩謙字符, 終身行之, 以報父母栽培之恩。謙堂乃余之初號也。聊作謙堂記, 以爲箴戒之資。遂書之以爲謙堂記。

 

辛卯年, 父母節, 月城李相勳記於漢城之以虛齋。

 

李景德字說

夫以功勳之重,必待德行言語以後成。故春秋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最上,立功次之,立言又次之。立功無德行無以稱道也,立功無言語無以修潤也。此三者正如鼎足,立此三者,然後可謂盛德大業,不朽之盛事矣。李氏子相勳,字以景德者爲是也。子欲有所功勳,須以修德性言辭爲基。景德念之哉!

 

答陳力祥書

相勳頓首,力祥足下:君寄來電子信件,已收到。近日道況如何? 鄙人過得還可以。漢城春機昻然,鄙意長沙亦然。君之於余有亦師亦友之義,鄙人銘記於心焉。鄙人近日除給學生上課時間以外,閉門讀書,不顧一切世間事。君乃勤奮之人,鄙人非常欽賞君之爲人及工作作風。據余所知,韓國學者對慧思大師不甚瞭解,且不甚灌注。目前韓國學者似無有對惠思大師之硏究。歷來韓國乃儒家之邦,是以韓國學者比較注重對中國儒學之硏究。此一點君已所知悉。按照《宋高僧傳》記載,韓國三國時代百濟國之一名僧侶,名叫作玄光,曾大約公元年左右,之南岳衡山拜慧思大師爲師,請査看該書。玄光證得《法華經》與參禪修養之方。有關玄光之簡介之文於百度在焉。在百度說玄光乃新羅人,其實,之人乃百濟熊州人(今韓國忠淸南道公州市)。韓國三國時代百濟國之一名僧侶,名叫作波若,亦在中國中原受學天台宗,請査看有關資料。鄙人幇不上君之忙,不出擧手之勞之力,愧悚之至。言不盡意,他日有機會相見面談如何 爲吾道保重。伏惟寬恕,不宣。相勳再拜。